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运动论内容 > 物理学部分

时间与空间的守恒原理

下载

时间与空间的守恒原理
我读到过一本方励之与褚耀泉合写的物理学科普读物《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》(1981年科学出版社),很生动有趣,书中通俗地介绍了从牛顿力学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主要发展。
这本小册子,应当说是发展了相对论,假如有人不习惯方褚二人对相对论一些观点的纠正的话。基于“光速不变原理”与“相对性原理”存在,相对论还是存在的,问题是如何深化它。(其实光速不是绝对速度)
就相对论运动学部分而言,人们很轻易地会提出一个基本问题:运动物体,如果在运动方向上随着运动速度缩短成l
l=l01-v2/c2
l0为相对静止时动体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,v是动体的运动速度,c是光速(约30万公里/秒)。那么,减少了的那段长度(物体)哪去了?
物质不灭定律又怎么解释呢?
一个运动物体,相对于一个观察者(的眼睛,可以是一个点),如果
(1)运动物体只有长短、上下方向的宽窄,却没有前后方向(即相对于观察者的方向)的厚薄(等于零)。
(2)恒速v运动,方向与观察方向垂直。
(3)方向不改变(运动方向不改变)那么,当动体自观察者与之的最短距离开始运动,动体与观察者距离越来越远,因而可以轻易知道,动体给予观察者观察的侧面总是
l0cosθ
这是不言而喻的。其中l0是动体与观察者的相对距离最近时,观察者看到的动体长度(注意,动体的v与观察者观察方向垂直),θ角是自开始位置到动体运动中观察者视线转过的角度。
恰恰这个l0cosθ就是动体在观察者观察方向(随v改变着θ角)上的投影。因而动体的实际长度l0并未改变。
尽管动体的运动是直线方向的,但对于观察者正好相当于“不断改变着旋转半径长度(观察者至动体的距离)的旋转运动”。并且有
cosθ=1-v2/c2
这是因为运动中的距离(长度)三角形与速度三角形(光速c与动体运动速度v)完全相似取得的。即如是,则必
(1)动体恰好处在自身的运动方向与观察者的观察方向相垂直时,发出一束光线。
(2)因为光速有限c,则只有一段行程后,这束光才会运行到观察者的眼睛里,使观察者看到。也就是说,当观察者看到动体时,动体已经因速度v运行了一段距离。故知有速度向量和组成速度三角形
V+C=V0
(3)若动体的长度缩尺使有
l=l01-v2/c2
=l0c2-v2c
则知								c2-v2=v0
因此也有							c2-v2c=cosθ
vc=sinθ
动体从开始发出一速度为c的光线时,至观察者(观察者的理论意义是参考系原点)观察到这束光线,这时动体运行了一段距离,相对于观察者则形成一个角度θ
从而得证
ll0=cosθ
恰好是相对静止时的动体长度l0在观察者观察方向上的投影。
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,所谓“空间缩短”(相对于参考系的测量是动体的长度收缩)与我们这里取得的几何效应相等。
并且由此得知,如果物体(动体)有长度(在速度v方向上的长度),则动体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(原静止长度)l0与其在θ角上的投影长l0cosθ所组成的三角形,是与速度三角形相似的。长度三角形与速度三角形相似是我们继续回答“减少了的那一段长度哪里去了?”,或“物质不灭定律作何解释?”问题的基础。
上面对
l=l01-v2c2
的几何效应的产生,乃动体上任意点都显现的效应。既然动体在运动方向上有长度l0,那么全长l0上的每一点对于参考系的几何效应当然也是不同的,因为虽然同是“一体”,可首尾对于参考系是有偏离角的。如果我们叫这个偏离角为θ的微分dθ的总和,那么,动体上每个点对于参考系(观察者、测量者、定量者)的偏离角即dθ,动体全长的总效应则是定积分
它应当    						=l0[sinθ]θ0
=l0sinθ
=l0vc
恰好,这段长l0sinθ就是长度三角形的另一边(原静止长l0在v方向上和l0cosθ在参考系观测方向上的投影之外的一个边长),它与观察者观察方向一致,看不见。
显然,l0sinθ与l0cosθ是同时出现的。即
l20=(l0sinθ)2+(l0cosθ)2			——(l0)
这里l0sinθ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,在相对论中“缩”去的那一块长度。所谓“长度缩短”之说,仅仅是我们(观察者,测量者)没有“看”到罢了,其实它仍然存在着,所以物质不灭定律也仍然完好无损。
说到这里,又出现一个问题:看到的是存在的,没看到的是否就不存在呢?参考系依靠光与光速对运动物体定性和定量的认识,还应加入人的思维逻辑分析。
这个问题是笔者于1979年获得答案的。无独有偶,方励之与褚耀泉也发现了这个问题,并且明确指出“尺缩效应并非使我们看到的东西变扁了,而却是转动了。” 又说,“可以一般地证明,对于任何形状的物体,当它以速度v运动时,物体的形象,在观测者‘看’来,只是相对于它静止时的形状略有转动,而并不是压扁了!”
这个结论的证明也很简明扼要,证法的设计合理,可参看同书。只是未去寻找“尺缩”的一块长度的下落,美中不足。
我们上面所谈,仅仅是相对论(狭义)中提出的一个方面问题,应当且必须指出的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及“尺缩”问题同时还提出一个“钟慢”问题。
这就是本文所要谈论的正题“时空守恒”。
如果仅仅囿于动体长度尺缩的追踪上,则是对相对论的理解偏废。相对论的完整就在于它结论的内在关联,“尺缩”与“钟慢”正是相关的一个问题中的两个方面。
要再加以明确,“尺缩”指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长度变得减少。“钟慢”指运动中的时钟在运动方向上的时间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变得大了(长了)。尤其这个“钟慢”容易给人几处错觉,一是对慢的理解上,正确理解“慢”即时间拉长了,二是并非指全方位的时间都拉长了;这里仅指运动方向上一个方位的时间拉长了。有了这两点加注,我们引证出相对论未加明确的“时空守恒”,自然容易些。
我们已经找到了“尺缩”掉的那块动体长度,但这只能证明相对论未做仔细论述,并不能证明它是错的,与此同时相对论又说,“钟慢”了,或“时间拉长”了,时间长出来的这一“段”正是“尺缩”掉的那一“块”变来的。同样,相对论也未做出仔细论述。
我们得到这项证明,作为相对论的补遗。该证明正所谓“时间与空间的转换”或“时间与空间两者相互转换的守恒原理”:
已经取得
l20=(l0sinθ)2+(l0cosθ)2		——(l0)
改写为				[vet]2=[vsts]2+[vctc]2
其中  				vs=vesinθ
vc=ve?cosθ
ve=v  				动体的运动速度
=c?sinθ					c光速
又因为					sin2θ=v2c2
cos2θ=1-(vc)2
则有				v2et2=t2s?v2e?sin2θ+t2c?v2e?cos2θ
						t2=t2s(vc)2+t2c(1-v2c2)——(t)
(t)式中的
								t2c(1-v2c2)
恰好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运动学中给出的时间变长部分
							tc=t1-(vc)2			——(tc)
显然爱因斯坦这里是将ts(v2/c2)当成零看待的,才有(tc)。当然,它又未遵守守恒原理,忽略了ts(v2/c2)项。
证明了:
(1)守恒原理依然存在。
(2)找到了“时间拉长”的来源正是“空间缩短”的那一块转换来的。
(3)说法不同。
未考虑守恒原理的相对论,是将“尺缩”的一块,以l0sinθ形式说成为“尺缩”了,但却以tssinθ形式给“钟慢”了。两者是一回事。
(4)“尺缩”与“钟慢”同时并存,不能偏废。
(5)由此可见,相对论还提出
m=m01-(vc)2
必然同时并存有
l=l01-(vc)2
因为我们已经得到
mr=c
当r=l时,即是将r=l表成三维,m表成一维,经洛论兹变换获得的。因此又可以说是“质量与空间两者转换的守恒原理” (参看《R3=T2——动量守恒的时空表达式》)。 希望网友能有类似发挥。
(摘自《运动论》P66—P72页)